杜甫的《登高》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

杜甫的《登高》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

杜甫的《登高》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?

的理由很简单。因为《登高》把格律诗的对称美追求到了极限。

可以说杜甫的《登高》代表了格律诗的最高成就。

达文这么说,你可能觉得太夸张了。

俗话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往往是评论家主观判断的。你推杜甫,我就喜欢李白。哪个更好没有定论。

你说得有道理,文学作品难分高低。

但别忘了,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七律诗,属于格律诗,也就是近体诗的范畴。

格律诗,是唐朝的一种新文体和新东西,故称为“近体诗”,或“今体诗”。

因此,传统的、写得比较自由的诗叫做古体诗。

格律诗和古体诗有什么不同?

最大的区别是格律诗有格律的限制。“律”体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各诗的结构安排固定,二是各字的声调安排固定。

如果有违反这些硬性规定的细节,就叫做“出律”。也就是说,在诗的世界里会违法乱纪。你不需要出头。

古体诗,不拘什么章法、讲究什么音调,每个句子字数差不多,每个句子押韵就行了。

所以自由散漫的诗人喜欢写李白这样的古体诗。

杜甫喜爱精致的雕刻,将近体诗的声律和战发挥到了极致,因此后世尊称他为杜工部。

所以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区别是追求对称美,简而言之,就是把诗写成对联。

既然格律诗有规则,在格律的规则内,就可以进行讨论。

为什么《登高》是七律诗中正确的第一位呢?

风突然高猿悲伤,渚清沙天鹅飞走了。

无边无际的树丛萧萧,让长江滚滚。

万里悲秋作为客人经常来。病了一百多年,一个人登台。

憎恨苦涩而多霜的鬓角,新停下蓬头垢面的酒杯。

——杜甫《登高》

也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含义,住在夔州(重庆奉节)的杜甫(杜甫)杜甫这时已经56岁了。生活拮据,又患有肺病,九九重阳节那天,一个人登高望远,长江两岸萧瑟的秋景让他陷入悲伤。

杜甫首先写下了他登上高处看到的情景:秋风瑟瑟,河边树林里传来猴子的悲鸣,河中央沙洲静,鸟儿还在窝里。

无边的落叶萧萧飘落,江水滚滚奔涌。

风突然高猿悲伤,渚清沙天鹅飞走了。

无边无际的树丛萧萧,让长江滚滚。

这前四个句子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来表现形象。

秋日天空清朗爽快,凛冽的秋风中,夹杂着猴子的悲鸣。

此时,登高眺望的诗人,仿佛附着在沙洲上突然飞上天空的鸟身上,在上空以上帝全景的视角俯视人类。

“无边无际的树下”,落叶纷飞,无边无际,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空间。

流水是时间的传统形象表现,“长江滔滔不绝”,像奔流不息、不竭的时间,亘古不变。

这四首诗,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从近景、远景迅速切换到大全景一样。

你注意的东西一下子看起来很小。在无限的空间、时间面前,人的喜怒哀乐,一下子显得很小。

杜甫的《登高》之所以被称为七律诗第一,是因为不仅仅是句子,所有的诗中,不同的语言、不同的意象都形成了对战。

“风急”相对于“天之高”,与“渚清砂天鹅归来”这句话相反,“渚清”与“砂白”对战,由一组小对战构成的单元与另一组小对战单元形成更大的一组对战。

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,“长江在无边无际的寒风下滚滚”。

描写秋天的寒冷,普通诗人只写落叶,却像杜甫一样用落叶。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差别,但落木(寒风凛冽,吹动枯叶(连枝落叶)和落叶)洒落,落下后摇成三截)所表现的形象萧瑟的冷淡程度相差很大。

通常长江被描述为“大江东去”。

但是在杜甫眼里,“滚来滚去”。

客观地说,去河边和来河边都是一样的。但是,对于看河的人来说,两者有本质的区别。一看到河流,心里就郁闷得不得了。而当你看到汹涌的河水向你扑来时,你的心会变成恐惧和悲伤。

落木与河水、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无边的时间,再加上巧妙的叠字,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。

如果一个靠不住的、小小的个体,眼睁睁地看着天空中大浪拍来的时候,只能屏住呼吸,一动不动地等待。因为你已经无处可逃了。

万里悲秋作为客人经常来。病了一百多年,一个人登台。

“万里”对应的不是“悲秋”,而是“经常待客”。

杜甫一生辗转漂泊,无处可住,晚年去夔州,也不过是个“客”。

看到沙洲上的水鸟归巢时,人不如鸟,更深了“客”的悲哀。

在家的人还是悲伤的秋天,更何况是在万里流浪的客人中的人呢?何况杜甫不仅是漂泊者中的人,也是垂死的多病者。

“百年”虽然是一个稍微夸张的约数,但它并不是刻意的夸张,而是旅行中的老人对时间的错觉。

因为万里流浪,尝尽了人世间的种种困难,几十年的时间像一百年一样漫长。

重阳佳节,是一个应该与家人团聚、与家人一起登高喝菊花酒的日子,而在异乡作客、孤独的人,只要“一个人登台”,就会独自眺望远方,感受宇宙无限、盈馀的数量。

就像王维的歌一样,“作为异乡的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
我知道遥远的兄弟爬上了高处,朱丽叶周围一个人也没有。

除夕之夜,只有一个人站在楼顶,看着漫天烟火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异乡游子,才能理解杜甫“一个人登台”的寂寞。

憎恨苦涩而多霜的鬓角,新停下蓬头垢面的酒杯。

这样的苦难,这样的荒凉,杜甫早就习惯了。

早年的“君尧舜,再风俗淳”之志,至今未能实现,但时不我待、老病交加的杜甫,已自觉没有向理想迈进一步的机会。

所以,他只有“苦恨”,深表遗憾。

杜甫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,徒然羡慕自己的一生,年年流转,辗转万里,归巢归鸟。

突然,人老了,时间如取之不尽的江水无情流逝,自己也已经迎来了人生的秋天,一个人拖着病身登高。

一生的辛苦染鬓,只有酒能浇愁,但病得太重,人太潦倒,连酒也不能喝。

诗的美在于其形式美,古汉语诗所达到的形式美,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语言都望尘莫及的。

古汉语诗歌是对形式美的最好表现,属于唐诗。

因为唐诗把对称的形式美探索到了极限。

在唐诗的这种探索道路上,最卖力勤奋、最有成就的诗人就是杜甫。

在杜甫所有的诗篇中,这《登高》又把对称的形式美追求到了极限。

所以,让这《登高》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,是不正确的。

结束

本文为《达文有说》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!

本文使用的照片,除了特别说明外,都来自网络。如果有侵害的烦恼请联系作者删除。谢谢你。

海鑫网-实用有趣的生活知识分享百科

发布于 2022-06-26 11:06:15
收藏
分享
海报
515
上一篇:中国第一个乒乓球大满贯是谁(中国有几位乒乓球大满贯) 下一篇: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什么(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山东指什么)
目录